医学上认为,肥胖是由于能量的摄入与消耗失衡,而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排除因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导致肥胖的外因,有3种原因能够创造一个“单纯”的胖子:遗传、饮食、运动。
对于很多正在和肉肉搏斗的朋友来说,腿是唯一能管住的部位,嘴则在做全身上下最剧烈的运动——咀嚼。一些临床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发现,很多肥胖症患者在精神紧张或心理压力过大时,会出现“化悲痛为食欲”的现象。尤其是甜食,解压效果那是极好的。因为甜食通过味蕾刺激大脑,可以激发大脑的犒赏机制,释放内啡肽,而内啡肽能像吗啡一样给人带来愉悦感,对精神压力有“治愈”作用。如果肥胖是把杀猪刀,压力就是猪饲料。这人间无尽的压力,除了一夜暴富,还有别的办法缓解吗?有!
![微健康| 双歧杆菌,制衡当代“月半”! 微健康| 双歧杆菌,制衡当代“月半”!]()
通过对小鼠进行焦虑测试,科学家们发现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这两种细菌,能减少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实验把有焦虑行为倾向的小鼠的肠道细菌,移植到了另外一批比较安静的小鼠体内,结果,原本安静的小鼠表现出了焦虑倾向。而人类肠道中也有这两种细菌。
![微健康| 双歧杆菌,制衡当代“月半”! 微健康| 双歧杆菌,制衡当代“月半”!]()
人丁兴旺的益生菌家族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双歧杆菌。
1899年,法国著名巴斯特研究所的Tissier博士从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分离出了一种厌氧的格兰阳性杆菌,其形态表现为末端分叉,“双歧杆菌”由此而得名。
双歧杆菌的数量是衡量人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肠道中有众多的菌群,在正常菌群中,具有最重要作用的有益菌就是双歧杆菌。婴儿出生后,双歧杆菌就成为肠道菌群的优势菌。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内该菌占总菌群的92%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大,双歧杆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65岁以上的老人,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减少到仅占7.9%,取而代之的是产气荚膜梭菌、大肠埃希菌等腐败细菌。当老年肠道内充满腐败细菌时,双歧杆菌就几乎消失了。
双歧杆菌对人体的作用分析
双歧杆菌在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除了上面叙述的缓解焦虑,其抗肿瘤的作用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证实。还有护肝、免疫调节、抗衰老等作用。
双歧杆菌通过磷壁酸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与其他厌氧菌一起共同占据肠黏膜表面,形成生物屏障,阻止各种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入侵。
人体肠道中内毒素的变化与革兰阴性菌消长有密切关系。双歧杆菌可以改善肠道pH值,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同时结合肠黏膜位点,阻止致病菌定植、入侵,从而减少内毒素生成或吸收,使血中内毒素水平下降,减轻对脏器的损害。
双歧杆菌产生的细胞外糖苷酶可以降解黏膜上皮细胞的复杂多糖,从而阻止潜在致病菌及其毒素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黏附。此外,双歧杆菌还可以通过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乙酸、乳酸等有机酸,降低肠道pH值,酸性的pH值对白色念珠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轮状病毒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肠道内的腐生菌在代谢中会产生胺类致癌物质,并有可能将一些致癌前体物转化为致癌物质,双歧杆菌能抑制腐生菌的生长,分解致癌物,从而起到了预防肠道癌症、抗肿瘤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免疫系统活性,如激活巨噬细胞等;诱导产生能够刺激活化的巨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甚至杀死癌变细胞的主要效应分子之一一氧化氮;引起细胞凋亡来实现。
双歧杆菌几乎全部成分都具有免疫赋活作用,能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它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分裂分化,提高机体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功能,还可以调节免疫细胞之间的平衡,同时影响一氧化氮的产生,从而将机体的免疫水平调节到恰到好处。
国外微生态研究表明,长寿老人粪便中有着与青少年粪便中数量相当的双歧杆菌,我国科学家的调查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随着人的衰老,机体消除自由基功能减退,体内自由基增加却不能被清除,抗氧化活性下降。双歧杆菌能增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以及含量,在体内协调自由基的氧化反应使其减少,从而达到抗氧化的效果。
目前在市场上双歧杆菌多应用于药物、保健食品、普通食品(固体饮料、酸奶等)、婴幼儿配方食品等。微康益生菌本着“民族菌,中国梦”的远大抱负,致力于开发更多功能、更大潜力的双歧杆菌菌粉。
[1] Mi H , Dong Y , Zhang B , et al.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Ameliorates Chemotherapy-Induced Intestinal Mucositis Via Regulating T Cell Immunity in Colorectal Cancer Rats.[J]. Cellular Physiology & Biochemi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ellular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 Pharmacology, 2017, 42(6):2330.[2] Lorena R , Susana D , Patricia R M , et al. pBifidobacteria and Their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mmune System[J].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7, 8:2345-.[3] Rizzardini, Giuliano, Eskesen, Dorte, Calder, Philip C,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immune benefits of two probiotic strains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sp. lactis, BB-12 and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sp. paracasei, L.casei 431 in an influenza vaccination model: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12, 107(06):876-884.[4] Xiao L, Gong C, Ding G, et al. Probiotics maintain intestinal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levels in healthy formula-fed infant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 Beneficial ,icrobes, 2019, 10(7): 729-739.